去西寧旅行,塔爾寺是無論如何都要去走一走看一看的,不然一定會成為遺憾。
早飯後,我們在西寧市內乘33路公交車在管理站車站下車,這裏有很多開往塔爾寺(湟中縣城)方向的中巴車,全程距離25公裏,票價每人5.5元,約需1個小時。也可以選擇出租車,坐滿四個人就走,走高速,30分鍾到,每人15元。
因為時間尚早,我們選擇了中巴車,畢竟可以省10幾塊錢嘛。
路上跟車主聊天兒,得知西寧市內的公交車和出租車基本都燒天然氣。以這輛中巴車為例,每天在西寧和塔爾寺之間往返三次,如果用柴油,往返一次的費用為110元,使用天然氣則僅需70元,不僅節能環保還大大降低了成本。
塔爾寺位於青海湟中縣城魯沙爾鎮西南隅的蓮花山坳中,全稱袞本絳巴林,意為十萬金身慈氏州,藏區黃教六大寺院之一,是格魯派(俗稱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誕生地。
塔爾寺始建於公元1379年,距今已有600多年曆史,總占地麵積600餘畝,原名為塔兒寺。塔爾寺這個名字得名於寺中大金瓦殿內紀念宗喀巴的大金塔,屬於先有塔,後有寺,故而得名。
當年,宗喀巴大師16歲時去西藏深造,6年沒回家。其母香薩阿切思子心切,托人捎去家書一封、白發一束,要求兒子回家。奈何,宗喀巴為學佛而決意不返,他給母親回信道:“若能在我出生的地點用十萬獅子吼佛像和菩提樹(指宗喀巴出生處的那株白旃檀樹)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與我見麵一樣”。
第二年,香薩阿切在信徒支持下建塔,取名“蓮聚塔”,此乃塔爾寺原形。此後180年,這座塔雖多次改建維修,但一直未能形成寺院。塔爾寺真正開始發達始於1582年三世DLLM索南嘉措第二次來青海,由於他向各藏族部落指示擴建塔爾寺,賜贈供奉佛像,並進行各種建寺儀式,才使得塔爾寺有了快速發展。1612年,經四世DLLM指示,塔爾寺正式建立顯宗學院,講經開法。標誌著塔爾寺從此成為格魯派的正規寺院。
塔爾寺門票70元/人。皇帝因早年去過西藏,看過很多藏傳佛教寺院,所以決定讓村婦一個人進去,可省下70元。村婦轉了一圈也沒找到檢票口。後來才發現,塔爾寺在各個具體廟堂門口設一電子檢票口,由一僧人執守,但很多時候連僧人也看不到。所以,村婦拿著票想起來就刷一下,想不起來就不刷。從另一個角度來解析這個現象,那就是:逃票易如反掌,隻要你想的話。因為那職守的僧人幾乎就不管你是否有票,塔爾寺不差錢兒。
站在寺廟群對麵的喇嘛生活區鳥瞰塔爾寺,可見整座寺廟建築分布於蓮花山的一溝兩麵坡上,大、小金瓦殿、經堂、經院等錯落有致、布局嚴謹,建築風格集漢藏精華於一體,大氣磅礴;更兼寺內古樹參天佛塔林立,觀之蔚為壯觀。
圖為位於寺中心的大金瓦殿。它是塔爾寺的主建築,藏語稱為“賽而頓”,即金瓦的意思,它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占地麵積456平方米,下為藏式“須彌座”,上為重簷歇山鎏金瓦頂,回廊周匝。底層前出附階,為信徒禮拜場所。簷口飾鎏金雲頭掛板,正脊安裝鎏金寶瓶及火焰寶珠等。殿內有高達11米的大銀塔1座。外壁牆麵遍貼綠琉璃磚,間以黃琉璃花飾。殿兩側各建彌勒殿1座。
圖為塔爾寺內珍藏的大量佛教典籍和曆史、文學、哲學、醫藥、立法等方麵的學術專著
講經堂
在藏傳佛教的寺廟,很容易遇見如圖在磕長頭的人們。我們對“長頭”的理解是,它區別於世俗的磕頭,磕頭時需五體投地,所以叫“長頭”;但是看著那些無休無止做著機械運動的人們,忽然有了一個新的想法:長頭並不僅指幅度大,更重要的是你得不停地磕,用一輩子的磕長頭去換來世輪回的福祉。
你為什麽轉動那沉重的經筒?不為求來生,隻求刹那的平靜。
鮮豔的幡和古舊的門,是對遠古的新鮮敬畏。
寺前的菩提樹下,眾信徒隔著護欄用傘尖或木棍挑著落在地上的樹葉。一喇嘛幸得幾片,分一片與村婦。村婦問何用,答曰:供起來。
在村婦逛廟宇之際,很自覺的皇帝同學乖乖地於每個驗票點外等候村婦,順便與把門的喇嘛聊天。在酥油花館外,皇帝從執勤的喇嘛處獲知,塔爾寺現有700多名持證喇嘛,還有300多名無證喇嘛眼巴巴等待轉正。如今,政府嚴格限製喇嘛人數,不允許隨意擴充。喇嘛的日常生活主要靠門票收入和民間供奉的香火錢,寺院的修繕則由政府負責。在塔爾寺,一個普通喇嘛每年可拿到8000元左右的生活費,一次性領取。寺院不提供膳食,一般都是二、三個人合夥做飯或單人起灶。如今想進塔爾寺當喇嘛絕非易事,不但需要有寺裏麵的喇嘛介紹,還要外麵有人擔保,其難度之高堪比升官晉爵。
喇嘛分為兩種,一種是可以隨意還俗的,另一種則是終生修行不許婚配。上圖中這位與皇帝聊天兒的師傅15歲進寺院,如今已是39歲。他在修行期間可以食肉,但不可以吸煙喝酒,也不可娶妻結婚。
村婦大致參觀了了講經堂、酥油花館後,就決定不再繼續往上走,而是與皇帝回合一起去拜活佛。
塔爾寺有大約20個大小活佛,我們問了幾個喇嘛都說活佛不在,而且即使在也很難見到。但我倆豈是輕易放棄之人,繼續鍥而不舍地探問,終於在一位老喇嘛那裏打聽到了一位活佛的住處。然而敲開門一問,活佛不在家。我們問開門的年輕婦女是活佛何人,答曰是活佛的孫媳。
後來我們向人請教獲知,活佛分兩種,一為前生轉世活佛;一為後天修行得道的活佛。估計此活佛屬於後一種,而且在修行前已經娶妻生子。
還好,這位活佛的孫媳婦告訴我們,再往前不遠處還住著另一位活佛。我們依言而行,果然不假。這次開門的是一個十幾歲的小女孩兒,我們說明來意後,她進去片刻便返身將我們領了進去。
活佛不懂漢話,我們隻好通過小姑娘的翻譯與他艱難地聊了幾句。活佛坐在屋內,與我們隔窗相對,他看上去年紀已然不小,但麵容清峻臉色紅潤,給人感覺很仙風道骨。村婦請活佛將皇帝送她的和田玉墜兒開光,活佛欣然應允。隻見他從身邊一個小瓶子中倒出一些大米在吊墜上,口中念念有詞,從頭至尾大約1分鍾的辰光。村婦依小姑娘言倒地三叩頭作謝,又布施了些銀兩。皇帝在一旁悄聲向小丫頭詢問活佛名姓,答曰“格嘉”。
出了大門,我們看到院子裏停著一輛寶來轎車。又問小姑娘是活佛的什麽人,答曰她父親是格嘉活佛的徒弟。估計這位格嘉活佛可能是終身未娶,否則怎麽會寄居在徒兒家中呢?
從格嘉活佛處出來,我們攔住兩位小喇嘛探問格嘉活佛的年齡及其在塔爾寺的地位。回答是:格嘉活佛78歲,是塔爾寺最大的活佛。
塔爾寺此行太值了。
20天後,在尼泊爾加德滿都的鳳凰賓館,我們遇到兩位家住湟中縣的青海人,從他們嘴裏我們了解到了對內地遊客來說鮮為人知的有關當今寺廟和僧人的內幕消息。據他們講,塔爾寺的門票價格是寺廟自定的,每年僅此一項收入就多達1個億,且全部留在寺院,所以寺院富得流油。很多職位高的喇嘛活佛都有多輛轎車,有些是別人送的,有些是自己花錢買的。如今有些喇嘛很小就進了寺廟,待到成年早已是腰纏萬貫。然後還俗,從此錦衣玉食,香車美女應有盡有。
他們說,湟中縣當地百姓對塔爾寺的僧人所作所為頗有微詞,因為他們盡管富可抵縣,但卻從來不會為資助困難群體捐錢,也從來不會為教育捐資(2009-09-12 )。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